在一次职校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开发的课题研讨会上,某高职院校大三学生金彬圣用“灯塔理论”赢得在场人的掌声。他把职校学生比作大海中航行的小船,“我们需要一个‘灯塔’指引方向,在大海中就不会迷航。但是,一年级有职业指导课,到了二三年级,没课了,‘灯塔’没了,于是很多同学只好带着迷惘到企业顶岗实习 金彬圣反映的情况,无疑具有很强的典型性。现实生活中,因为缺乏职业指导而在求职中走错路、在应聘中入错门,在工作过程中盲目跳槽、频繁换岗、“这山望着那山高”,在职业成长过程中跌跟斗等现象屡见不鲜。它从现实需求的层面呼吁学校应当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,帮助学生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,设计好自己的人生。
然而,现实的情况是,很大一部分同学对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并不满意。比较普遍的抱怨是:内容不实用、时间不能保证、形式过于呆板。其中,时有时无、“灯塔”忽明忽暗是抱怨的焦点,让学生们有吃不饱、不过瘾、不够用的感觉。
当然,很多学校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也存在认知上的误差,错误地认为重视职业指导工作就是开设《职业指导》课,或者推荐学生阅读职业指导、职场谋略一类的书刊。基于这一认识,绝大部分学校在新生入学第一年(或第一学期)都开设了职业指导课,比较全面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职业指导。因为此课程比高中课程新鲜,确实可以起到引领学生树雄心、立壮志、定目标的作用。但是,由于师资的专业性无法保障、教学的时间不够充裕、教学内容过于超前(如对一年级学生讲应聘技巧、创业规划、如何创办公司等),结果导致很多学生课上了、试考了、关过了,但却并不能如愿获益,甚至那些在考试中获得“优秀”的学生,也未必真有较大的收获。
如何扭转这一局面,让学生真正地能够受到较好的、有效的职业指导?关键在于学校要为职业指导点好“长明灯”,而不是简单地设一座忽明忽暗的“灯塔”。
首先是要增强职业指导的计划性。主要解决职业指导的时间分段问题。事实证明,以开课代替职业指导,是一种简单的应付行为,定然难有成效。学校应当依据教育认知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,以及职场需求实际,科学规划职业指导的分段实施,以保证学生从跨入校门到毕业走上社会,从到校学习到顶岗实习、求职应聘,都能接受到相应的职业指导。
其次是要保证职业指导的系统性。着重解决职业指导内容的完整性问题。当前,人们对职业指导有一个比较普遍的误解,认为职业指导就是应聘辅导,就是教学生如何制作简历、如何在面试中“搞定”考官、如何在群雄逐鹿中出奇制胜。这种基于简单目标达成的“速成式”秘诀传授,远非职业指导的真谛,它或许能让学生短期受益,但对学生的终身职业发展却并无太大功效。所以,高职学校必须高度重视职业指导的完整性,以让学生在职业意识的强化、职业理想的树立、职业道德的培养、职业素养的习练、职业信息的捕捉、职业行为的规范等方面都能受到系统的教育。
再次是要保证职业指导的针对性。主要解决由什么人来指导和如何指导的问题。由于多种主客观原因,眼下绝大多数学校都没有专职的、科班出身的职业指导教师,这是学校进行有效职业指导的瓶颈。不难想象,教师都是中途转行或赶鸭子上架,照本宣科和被动应付也就在所难免。所以,职业院校必须重视多元化职业指导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,充分调动行业、企业、政府的相关人员参与职业指导的积极性,切实提高职业指导的针对性。
综上所述,职业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如果真正能够解决好什么时间做什么,以及由谁来做、如何做等问题,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,无异于为学生驰骋职场点起“长明灯”。